斧凿铸剑护神州,鸿篇作锦溯春秋。《大国三航》2025年秋季学期第五讲于10月27日开讲,邀请到了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朱继宏老师。

朱老师以《我的唐朝校友》为主题讲座,通过对西安建都史的回顾,系统梳理与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所在地域曾有交集的历代文化名人。通过阐释历史人物的传世佳作与生平轶事,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维度,在深入认知校史文脉传承的过程中,系统阐释工科院校特有的人文积淀,有效激发青年学子对校史校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航海学院刘阳:聆听朱继宏教授《我的唐朝校友》讲座,仿佛乘一叶扁舟溯回千年长安。以西北工业大学校园为时空坐标,教授将大唐西市的烟火、李白的诗酒豪情、杜甫的家国忧思,与校园里的草木楼宇轻轻勾连——原来每日途经的石阶,或许曾印着盛唐文人的屐痕;窗边掠过的风,似还裹着千年前的诗韵。这场分享最动人的,是古今精神的共振:盛唐士子以笔为剑,书写理想的滚烫;如今我们以青春为桨,奔赴时代的浪潮,这份对热爱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本就一脉相承。讲座落幕,秋意里多了层厚重的温度。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仅是求学的校园,更是载着千年智慧的精神原乡。往后的日子里,既以严谨之心深耕所学,亦以人文之怀拥抱世界,让这份穿越时空的联结,成为前行路上的光,不负这方土地的馈赠与时代的嘱托。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曹雨欣:当刚听到《我的唐朝校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好奇——“唐朝”和“校友”这两个词是如何才能联系在一起?很快,朱教授用他的博学多才为我解开了疑惑,这实在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朱教授把唐朝的地图与如今西工大的校区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以往距离我们甚远的历史人物仿佛一下子就来到我的身边。在大唐西市附近,李白在胡姬酒肆中留下恣意潇洒的诗篇,于秦岭的密林深处,仿佛见到了孙思邈钻研药草的身影,张籍的郁郁不得志,唐太宗让人哭笑不得的“家庭矛盾”,一切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或许某晚在校园中漫步时还能碰到一个贾岛在路上苦苦琢磨“推敲”二字呢。最后朱教授的工作态度更是给了我很多启示,这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又一个宝贵财富。

自动化学院董梓轩:朱教授以深厚学养与家国情怀,将千年古都的盛唐气象娓娓道来。当听闻西工大校区所在地曾见证李白仗剑的足迹,历史的厚重感与身为西工大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场分享远不止于历史知识的传递,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卓越人才,恰如朱教授本人——既能在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攻坚克难,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历史洞察力。此次分享激励我,既要脚踏实地精进专业,也要胸怀历史自觉,将个人所学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方不负时代,不负这座城的千年文脉与精神传承。

计算机学院杜泓利:听朱继宏教授讲述《我的唐朝校友》,深感时空交织的奇妙。今日校园竟与唐朝皇城版图重叠,李白的诗酒豪情、贾岛的苦吟匠心皆留痕于此——既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之趣,亦有“推窗见南山”的清逸心境,先贤成了最亲近的“校友”。千年前先贤探寻天地、打磨才情,如今我们循着足迹求索奋进,同一片土地滋养着一脉相承的热忱与风骨。历史从不是遥远过往,而是融入校园的鲜活印记,这份文脉联结,让求学时光更显厚重。

管理学院关名孜:聆听朱继宏教授《我的唐朝校友》讲座,仿佛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邂逅,深深叩击着心灵!以西北工业大学校址为时空坐标,教授用生动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盛唐的大门——大唐西市的车水马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怀、孙思邈“济世救人”的坚守,都鲜活地跃然眼前。何尊碑文的古朴厚重与唐诗的豪迈洒脱相映成趣,原来每日穿梭的校园,千年前曾是贤才俊杰挥洒才情的热土,这份跨越时空的联结,让盛唐不再是史书上的遥远符号。

《大国三航》作为陕西省课程思政建设标杆项目,系列课程建设将系统引入航空、航天、航海领域权威专家资源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着力引导青年学子系统梳理“三航”领域技术演进脉络,科学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与战略方向。课程致力于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学场域,使学生在沉浸式科研情境中深度体悟“国之重器”研发实践,切身感受科技工作者“铸重器于无声,成伟业于无名”的价值追求,最终在展现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筑牢专业根基、激发创新思维、淬炼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担当精神、前沿科技视野、坚韧意志品格与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图文:褚星波
审核:王彦革 贺苗